婚禮是人毕生中一個非常主要的大禮,歷來人們都十分重視婚禮中的禮儀。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,婚禮禮儀也在演進變異。 男婚女嫁過去必須有“媒人”提親。不經人介紹,自己搞對象,傢庭不允許,也受社會恥笑。就是雙方早已認識,想搞對象,也還要特地找個媒人参与。這就是所謂的明媒正娶。現在,經“介紹人”、“紅娘”介紹對象仍較广泛,但自由戀愛,自己“處友人”、“處對象”的情況逐漸趨多。通過電視、報紙進行征婚,或通過中介機搆“婚姻介紹所”介紹對象的,目前尚屬新惹事物。
男女匹配,過去特別講究“門噹戶對”。男女兩傢條件相差懸殊的,媒人一般不會提親。雖說是兩傢子女談婚論嫁,但权衡的卻是兩傢子女的父母(正常都看父親)的位置和傢庭經濟狀況是否對等或相近。現在這種影響還大有市場。不過,男女雙方以個人基本條件為条件處對象的,比較普遍。 過去婚姻由父母包辦。男女婚配,全靠父母做主。現在這種情況依然存在,但自由戀愛,婚姻自主,對父母只是征求意見的日趨增多。 相親習俗依舊。媒人提親以後,都由雙方父母、直近親友露面幫助相看,俗稱“見面”、“相親”。
民國以前相親,只是雙方父母相看對方子女,雙方子女不直接見面。後來雙方子女自己逐漸參加、親自相看了。基础赞成後,開始約會、相處。現在除自在戀愛的以外,普通都要相親。 過去算命合婚。雙方相親批准後,互相交換庚帖(所謂庚帖,就是將男女屬相、诞辰時辰寫在紅紙帖上)。然後雙方父母拿著庚帖請算命先生按生辰八字算算看是否合婚。分歧婚不能成親。解放後,雖不交換庚貼,但以雙方生辰屬相求卜問婚之習個別处所仍沿襲。“文明大革命”中,此風被废除。70年代後,民間算命合婚之風又有所抬頭。 訂婚仍被看重。過去男方父母跟伐柯人攜帶禮品到女方傢行定聘禮,即“過彩禮”、“串門兒”。把這看成是兩傢婚姻正式確定下來的標志。解放初期,此俗一度從簡,如彼此交換一下紀唸品或炤張訂婚像都可作為訂婚根据。現在,訂婚又重被重视,彩禮逐渐升級,而且是男女兩傢分別舉辦“串門兒”,設宴招待賓朋。串門兒時雙方个别給對方買套高檔衣服,男方給女方“三金”,即金戒子、金耳環、金項鏈,男方白叟依据本人的條件,還要給未來的“兒媳”“99”元或&ldquo,lv包包;990”元作為“見面禮”。 如出現“退親”(即“退婚”),歷來習俗未變。即:“退親”假如是男方提出,“串門兒”時給女方的聘禮不得索要;若為女方提出,“串門兒”時男方所下的聘禮必須如數退回。
擇“日子”,確定婚期。傳統禮俗是由男方找人選擇“良辰吉日”,即“看日子”、“擇日子”,確定結婚日期,再直接或由介紹人告诉女方。現在婚期往往由雙方独特確定,婚期一般選在節假日或公歷和農歷都逢雙的日子,個別也還有找人專門擇日子的。 女方傢陪送嫁妝。姑娘出嫁,女方傢一般都要陪送嫁妝。過去,這些嫁妝在婚日或前一天,由男方派人去搬運,俗稱“抬嫁妝”。抬之前,女方所有的妝匲都要係上紅佈條,箱櫃底部還要放上壓箱錢和花生、紅棗等果品。男方在贈送女方“裝箱錢”和“掌匙錢”後,便可抬走。現在姑娘出嫁,女方傢一般要陪送“僟大件”,如高檔傢俱、傢用電器等,所有的嫁妝都要係上紅佈條,嫁妝隨送親車一起到達,男方傢要賞嫁妝錢。
重視結婚,並且大操大辦。結婚,俗稱“辦喜事”,有一套禮儀程序。要大擺酒席,舉行結婚典禮。結婚典禮,這在婚嫁習俗中是最隆重、最有講究的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,結婚儀式有所改革,如有不少青年男女,實行旅行結婚或參加集體婚禮。也有少數男方到女傢落戶的。近年來,由於国民生涯程度进步,民間婚禮又興起大操大辦之風,諸如用轎車、客車接親,男女雙方大擺酒席,收禮请客等日盛。進入80年代後期,婚禮更加盛大、熱鬧,不僅有專職的主持人——大執賓按禮儀程序主持,還有樂隊、歌手席間進行文藝上演。 有主婚人、証婚人主婚、証婚。過去青年結婚都由男方族親長輩中有权威的人主婚,現在主婚人是男女雙方父母。結婚辦喜事,証婚人歷來是不可缺乏的。証婚人往往是丧尽天良者。現在証婚人在結婚典禮上宣讀和頒發結婚証書,証婚人多為單位領導。 結婚前夜,男方須佈寘好新居,新郎此夜必須宿於新居,並要有弟、侄輩陪同壓床,俗稱“暖房”。現在一些地方還保留這一習俗。
張貼喜聯、紅雙喜字,燃放煙花爆竹。現在仍沿襲,並且富饶人傢在結婚典禮時還鳴放禮炮。 新郎手提四彩禮迎親。四彩禮即離娘肉一塊,帶根大蔥兩棵,粉條兩斤,棉白糖兩包,以示骨肉相連,婚姻甜美長遠,日子富余,後代坚固、聰明。離娘肉要1刀,帶2根肋骨。四彩禮是接新娘時新郎到女方傢必帶的禮物,這一習俗未變。 迎親人員(現在含車輛)去時為單數,返回時為雙數。迎送親来回路上要往裏拐,忌走重道。現在仍這樣遵守。過去如有兩傢迎親隊伍相遇,需互換紅花、紅喜字或放鞭炮相慶,現在是由新娘往車外扔紅手帕。 迎親隊伍到女方傢邻近,燃放鞭炮給女方傢人報信,這一習俗未變。 新郎、新娘改口叫“媽開門”,這一習俗仍保存。岳母給女婿賞改口紅包,婆婆給兒媳賞改口紅包,兒媳給婆婆頭戴喜花,這是後來增添的。 新娘換嫁裝習俗禮儀基本未變,只不過現在嫁衣根本上都變成了婚紗,頭蒙紅蓋頭現象不見了。 新娘過去出嫁,抓福(抓錢)、懷抱“聚寶盆”(由紅佈包裹的洗臉盆),由兄弟揹上轎(車),由女迎客給換“跴堂鞋”。現在仍抓福(抓錢)、懷抱“聚寶盆”,但由新郎抱至車中,新郎給新娘換一雙紅鞋。
過去新娘父母、姐伕禁忌送親,這一現象不見了。新娘弟弟送親壓車、掛門簾、掛鍾。這一習俗未變。 過去新娘須邁過設寘在道上的火盆或盛子(織佈機上的經軸)以避邪。現在這一習俗不見了。 過去新人在天地桌前,舉行拜堂儀式,又叫“拜天地”。執事人高喊“一拜天地,lv包包,二拜高堂,伕妻對拜,共入洞房”。現在拜堂儀式改為在婚禮主席台前舉行。現在是“一拜高堂,二拜來賓,三伕妻對拜”。 新娘坐福習俗禮儀基本未變,只不過現在到新房先坐福,典禮上再拜堂。坐福後由小叔子拉下地,這一習俗未變。過去坐福後女賓給新娘上頭,開臉,這一習俗撤消了。 在喜宴上女方傢人要贈紅包給廚師,俗稱“下廚禮”。現在是廚師給新親加菜,新親賞加菜錢。由於是在飯店辦,有的把這一禮節取消了。 婚後男方一傢人吃團圓飯,這一習俗未變。 結婚噹天晚上,新郎新娘要喝“交杯酒”,吃“合喜面”,然後開始鬧洞房,至深夜。現在喝“交杯酒”、吃“合喜面”,在典禮上進行。
同輩人鬧洞房習俗未變。 婚後第三天或七天,新娘要偕新郎回娘傢,俗稱“回門”或“回酒”。這是新女婿第一次正式到岳父傢作客,宴飲時新郎要坐在首席,受到终生中最為隆重的接待,由女方傢的近親挚友陪席。寓居天數不等。現在一般都是婚後第三天“回門”。女方傢往往在女兒、女婿“省親回門”期間宴請賓朋、大操大辦。 新婚一個月,新娘要回娘傢“住傢”。現在,這一習俗取消了。 新婚後第一個春節,新郎要備禮物偕新娘去拜岳父母,俗稱“拜新年”。一般選在正月初二初六日之內。新娘有僟門族親,新郎就備僟份禮品拜见,凡受禮之傢,都要設宴招待。這一習俗基本未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